季子诞辰纪念日前,《奔跑吧》选景季子文化中心,常州人文始祖有多硬核!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5-12 14:05 1

摘要:5月8日,《奔跑吧》节目组空降常州,他们的足迹遍及龙城一众历史文化打卡点。其中,季子文化中心这一新坐落的场馆更是成为跑男团录制首站。5月11日,江苏省季子文化研究会携多家文化机构,共同举办纪念季子诞辰日暨第十七个季子诚信日活动,让“延陵世泽,礼让家风”的精神席

#跑男团打卡季子文化中心# #古人三让王位今人如何评价#…… 若为常州历史名人开设热搜榜,那季子肯定是五月“顶流”霸榜王。

5月8日,《奔跑吧》节目组空降常州,他们的足迹遍及龙城一众历史文化打卡点。其中,季子文化中心这一新坐落的场馆更是成为跑男团录制首站。5月11日,江苏省季子文化研究会携多家文化机构,共同举办纪念季子诞辰日暨第十七个季子诚信日活动,让“延陵世泽,礼让家风”的精神席卷龙城。

季札不仅是“延陵”见于史载第一人,也是古延陵的第一任行政长官,更是春秋晚期一位仁人、贤者、君子、节士。今天,带你深扒这位让孔子点赞、王安石diss、康乾打call,引发学术圈“神仙打架”的春秋顶流!

泰伯让国奔吴、季札三让王位

王位难道不香吗?

△ 泰伯像

要说季札三让王位,不得不提到他的祖先,同样知名的“王位推广大使”——泰伯。

距今3000多年的商后期,岐周部落在首领古公亶父的带领下,定居在陕西岐山附近的周原地区,并逐渐兴盛起来。古公亶父生有泰伯、仲雍、季历三个儿子,其中第三子季历有卓识,且季历之子姬昌自小圣明,因此古公亶父有了将首领之位直接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位于姬昌的想法,但这样有违传位嫡长的传统。泰伯为了成全父亲的意愿,与弟仲雍以外出采药为名,“沿大江而东下”,长途跋涉,几经辗转,来到长江下游地区,定居太湖流域,断发文身,融入土著,创建句吴国(简称吴国)。后来,周部落传位季历,季历传子姬昌,即周文王。

商末,周武王姬发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伐纣灭商,建立周王朝。克殷三年后,周武王驾崩,其子姬诵即位,因年纪尚幼,由叔父周公旦摄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摄政之初,周公的三位弟弟便作乱争位。平定叛乱后,在摄政的第六年,周公制礼乐,称为《周礼》,“礼”主要是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则是基于礼的制度,运用音乐缓解社会矛盾。由此,开创了周朝的礼乐制度。摄政七年后,周公还政于周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为周族数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也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然而,两百多年后,周朝一位“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改立宠妃褒姒为后,一举破坏了周朝礼制规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尽管昏君最后被诛杀,但他“废嫡立庶”、废礼乱制的行为,在历史上造成严重后果,曾经强盛一时的西周王朝宣告覆灭,姬宜臼也因偏安洛邑一隅,再也承担不起天下共主的责任,东周五百年诸侯争霸的乱世由此开始:诸侯各国步入弱肉强食、互相征伐的阶段,演绎了“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的血腥历史;广袤的地域四分五裂,哀鸿遍野,阡陌焦土,生灵涂炭;原来利用集团力量统治国家的宗法逐渐式微,西周奠定的礼乐制度摇摇欲坠,濒临崩溃,历史上这一阶段定义为“礼崩乐坏”时期。

△ 季札像

东周开朝200余年后的春秋末期,吴国传至十九代,吴国的势力渐渐增强。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四子季札幼习周礼,年岁渐长时,随父参加诸侯会盟,直接并深刻地受到了中原文化的熏染,对中原礼乐文明、饱饮群集、课习礼乐的情感日渐加深。寿梦甚为欣喜,认为季札最“贤”,想让季札继承王位,实现自己“沟通中国,联晋制楚,匡扶天下”的愿景。

然而,季札崇尚礼乐制度,他从维护“礼有旧制”的角度出发,先后拒绝父亲、兄长、从子要他继承王位的请求,洁身清行,躬耕延陵(即今江苏常州为中心,东至张家港市一部分、西至丹阳市境、南至宜兴市北境、北至长江这一范围),史称“季札辞国”“三让王位”。

季札第一次让国,便对父王寿梦、兄长诸樊说:

礼有旧制,奈何废前王之礼,而行父子之私乎?

夫嫡长当国,非前王之私,乃宗庙社稷之制,岂可变乎?

在季札心中,礼制万万不可违,如果自己答应父兄的要求,就违反了国家的根本大法,君王的位置固然重要,但不能与影响整个华夏规矩的周礼相提并论。后来,长兄诸樊继位后欲禅让,季札便逃到太湖边打渔种地,侄子阖闾派兵“请”他回宫,他反手一个“严词拒绝”,当众折断玉圭明志。

前有泰伯,后有季札,让国之风出现在他们身上并非巧合。

远溯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的夏朝,夏禹去世前表示将王位传给儿子夏启,由此开创子承父业的世袭制模式。夏朝之后的商朝,继承制发生了变化,在子承父业的基础上加入兄终弟及这项补充规定。这项制度从理论上说是可行的,然而实际上会导致兄弟间为争夺权力产生内乱,商朝曾经因“兄终弟及”而引发长达百年的“九世之乱”,使国家长期处于动荡之中。周朝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对各种继承制优化和筛选后确定的“嫡长继承制”,经后来一系列事实证明,确为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也是后代帝王册立继承人的重要依据。《周礼》中虽然没有关于“嫡长继承制”的具体条文,但实际上贯穿着这方面的内容,并为周朝诸侯国所遵守。

季札辞国是大贤不应有争议

跳出历史局限,今人当为推崇

季札礼让君位、直追泰伯的行为,在孔子《春秋》和“春秋三传”中均有记载,春秋末期左丘明撰《左传》、战国时期公羊高撰《公羊传》、穀梁赤撰《穀梁传》,皆称季札为“贤”者。这些记载在汉代得到充分重视,西汉思想家董仲舒、刘安、司马迁、刘向等汉儒,在各自的著述中褒赞季札为“君子”“节士”等。

可以说,自孔子著《春秋》至班固撰《汉书》的约420年中,整个华夏大地,一度仰季札风节。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古今人表》中,以人的品行为品第标准,参之以事功大小和学术高低,分九品,为九级。第一级是一等一品的“上上圣人”,分别为太吴帝、炎帝、黄帝、少昊帝、颛顼帝、帝喾、陶唐氏、帝禹夏后、帝汤殷商氏、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共13人。第二级是一等二品的“上中仁人”,其中有泰伯、伯夷、叔齐、吴季札、孟子等,季札位列其中与亚圣并列,仅次于孔子等十三圣人。

然而,也正是从汉代开始,出于对季札辞国后吴为越所灭这一具体事件认知的历史局限性,古人对季札的评价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其辞国是“贤”是“罪”之争也由此开始。从东汉经学家恒谭的“内有篡杀之乱,外致灭亡之祸”到北宋王安石的“于先王之礼为不及”“哀之不足可知也”,再到明时吴中一带文人官员的撰文抨击,贬低季札的声音此起彼伏,直至民国时期才渐渐平息。

不过,正所谓“褒贬自古难一”,在贬损之声不绝于耳的同时,为季札辩护的力量同样不容小觑。宋至元明间,北宋名臣包拯,思想家、史学家司马光,思想家、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文学家杨万里,思想家、政论家叶适,以及名宦杨杰、家铉翁等,为季札撰文辩护。元末明初思想家、教育家谢应芳(武进),是延陵本土学者中撰文为季札正名的第一人。明中叶,具有官员和学者身份的徐问(武进)、薛应旂(武进)、王樵(金坛)、缪昌期(江阴)、夏敬渠(江阴)等,纷纷褒扬季札让国高风,与前儒的“贬季札”观点针锋相对,指名道姓,展开辩论。

△ 江阴申港季子祠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开篇的《周纪·一》中,把季札与商王帝乙的长子相提并论,认为商微子弃位而出走流亡、吴季札不受君位而辞国,真正体现了“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的坚守;苏轼更视季札为先师,作诗《和陶拟古九首其一》中有“我师吴季子,守节到晚周。一见春秋末,渺焉不可求”,并就“贬季札”者咎季札辞国、质疑季札救陈等事,作《延州来季子赞(并引)》来为季札辩护。

到了清康乾时期,帝王的态度更是为这场争论增添了极具分量的注脚。康熙敕令编纂的御前讲席课本《钦定春秋传说汇纂》《日讲春秋解义》直接否定了程颐、胡安国、朱熹等“辞国而生乱”的观点,并为常州府江阴县申港季子祠题匾“让德光前”,褒扬季札“三让”高德。乾隆首次南巡,途经常州谕祭吴季札,为双桂坊季子祠题匾“清徽绳武”,褒扬季札继承先祖泰伯的至德清操,直接用御笔给“黑粉”画了个大叉。

其实,吴国灭亡与季札让国是否有直接因果关联,今人的评判或许更为客观。台湾学者阮芝生在《论吴太伯与季札让国——再论禅让与让国之贰》中详细分析了太伯和季札让国的背景和过程,针对季札让国导致了国乱的观点,他认为“季札无意从权,从权也不能止乱”。并指出:“依理而言,季札不能受国;就事而论,因时势流转,季札受国也不能济世,反而引火上身或遗祸后人,故只能见机而去,全身洁己。”

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吴国的兴盛衰亡,不是个人的行为能够左右的,历史的发展进程也不随个人的意志所改变,季札的让国并非也不可能形成吴国混乱以至灭亡的根源。

然而,在春秋同室操戈、异室对峙,人人奔波权利,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季札能够守礼让国,坚持为义,这样的精神和胸襟是世人所罕见的与太伯“天下为公”的“至德”思想是血脉相传的。因此,才有孔子在上博简第五册《弟子问》中“前(延)陵季(季子),其天民也(乎)”的称赞,“天民”之称,正是对季札“温良恭俭让”高尚品格的最高褒奖。

△ 季子文化中心的季子生平展厅

两千多年时光流转,季札的君子之风早已融入常州的血脉。从延陵古邑到现代龙城,从江南水乡到五洲四海,这种“让”的智慧孕育出代代贤良并延及江南、华夏乃至世界。

如今我们纪念季子,不仅是对这位先贤的缅怀与致敬,更是在接续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当跑男团在季子文化中心完成挑战时,他们或许不会想到——这场关于“让”与“争”的思索,已然有了答案。

来源:子语日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