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有意思》最打动Sir的一点,恰恰是它最懂年轻人不爱什么,喜欢什么。
可能是今年最有松弛感的节目了。
单身的,一个人把生活过好比什么都重要——
婚姻是一种选项
拥有了时间 自主 和爱自己的能力
单身的生活也可以无比的充实
领证的,对着镜头就是随地大小亲。
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每次对话都能以“我爱你”结束。
羡慕了吗?
那么算算看,你距离这样的生活还有___年——
老有意思旅行社
看了这档综艺,Sir想退休了。
不考编,不鸡娃,不供房,不调休……松弛感这不就来了吗。
九位嘉宾,上至八十,下约六十,人生阅历丰厚。
故事感浓到随便挑一细品,都是杯回味悠长的酒。
独自一人抚养三个孩子长大
从未来过大陆,这是她第一次来到家乡
来自台湾的嘉宾林秀芬
高高在上,以过来人的姿态岁月史书?
不。
《老有意思》最打动Sir的一点,恰恰是它最懂年轻人不爱什么,喜欢什么。
身为一档慢综,却能做到不说教,不爹味,不摆谱。
嘉宾相比“老”,给人的感觉,倒更像“熟”——
自来熟的亲切,熟人局的好玩,以及,熟悉的身份切换:
眼前的他们,分明是未来的我们。
01
问题一:
“我们”,是谁?
综艺开场的第一幕。
名字难记没关系,只要记得这群老北鼻的俏皮——
五十七岁的郑孙凤,外号“正妹”;
六十岁的黄惠卿,直言自己“很会亲”;
九位嘉宾除了母女、姐妹、夫妻,还有独自美丽的single lady。
综艺的主线,是九位年轻艺人带九位老龄嘉宾,前往不同城市游玩。
什么逛景点买纪念品,都是基本操作。
Next level一下——
“私人定制”。
来自台湾的林秀芬,几十年第一次返大陆,毕生心愿是寻根、祭祖。
结果节目真的帮她找到老家漳州的政府部门,广发寻亲帖。
继承了父亲遗愿的林秀芬,在摸到祖先的祠堂门后,忍不住失声痛哭。
落叶归根
我摸摸那一片滋养我的土地
等待我回家的这一个门
我觉得我找到了那个根源
再一环节,读推荐信。
节目要求每一个上节目的老北鼻,都带一封特别的“推荐信”。
写信的可以是父母,朋友,子女,甚至自己。
看起来简单的环节,却是无法丈量的纸短情长。
比如五十七岁的郑孙凤,“正妹”。
年轻时嫁给家长不喜欢的男人,结果过不下去,又让母亲出钱帮自己离婚。
又作又闹,你说这女儿气不气人?
但是呢?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互相撕咬又在事后舔舐伤口的举动,代表了东亚母女最深沉的爱。
当正妹念到“我的妈妈很传统,但支持我反传统”、“会有摩擦斗嘴,但转身就没事了”、“女人最懂女人,她舍不得我在腐烂的婚姻中痛苦”时——
身旁静静听着的母亲蔡贵美,年过八旬,静静流下泪来。
“老少女”黄惠卿,她的同学全都成了家,甚至同学的孩子都已经结婚、二婚了。
就她自己还单着。
嘴上说自己难搞,脾气不好,是枝多刺的野玫瑰。
看起来酷毙——
六十岁的单身主义,不正与当下的互联网潮流不谋而合吗?
但同时,镜头也给到这一群体光鲜的另一面。
不婚不育是很爽。
但涉及养老问题和孤独的话题时,哪怕娇俏如“会亲”,也眼眶一红,闪过一丝盖不住的无措与焦虑。
我,是谁?
《老有意思》的“我”,既是寻根的后人,也是家庭的长辈。
但最重要的,是每一个历尽千帆,却没被时代浪潮洗去颜色的个体。
就像综艺的口号:不怕老去,只要有趣。
主体性,是老人最强烈的共性。
也是年轻人在这群忘年交的身上,最想看到的未来缩影。
02
如果说《老有意思》的第一层是打碎年龄,拉进个体距离。
那么第二层则对观众来说,就是当下年轻人最关心的问题。
老年综艺的受众,不仅仅是老人。
它最够胆的,是把一些已然被打上“代沟”标签的话题,放上台面来聊。
就说最辛辣的——
生养。
要不要生孩子?什么时候生孩子?
在老一辈心里,不生孩子是不是就加速了人类灭亡,潜台词是不是自私、不孝、大逆不道?
提起这一话题的,是今年33岁的女歌手吴佩岭(房东的猫)。
而她的担心,也是当下九零后最大的担心:
梦想还没实现怎么办?时间不够用怎么办?
就这么拖下去,哪天我生不出来了怎么办?
大家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契机
决定要小孩
这话题来劲了,要用什么姿势回答?
家庭辩论?代际互搏?老年《奇葩说》?
都没有。
面对这一敏感问题,老北鼻积极发言,非常踊跃——
有的人说:
就是喜欢小孩呀,小孩就是可爱呀。
小孩一多笑声就多,笑声才是最大的财产嘛。
在被问到当妈妈有没有后悔时,姐姐们更是疯狂摇头。
在她们看来,生孩子,养孩子,承受代价和损伤,是非常自然的事。
他们这一代人的妈妈愿意妥协的事情
我们这代人不愿意
怎么办,观念有壁,又要吵架了?
不,当你以为这将滑向“过来人”和“现代人”的修罗场时,节奏又一转——
同样是老姐姐,却是截然不同的发言。
甲方:
现在的年轻人啊……
她还没结婚,还没当妈妈
自然感受不到为人母的喜悦啊
那各个国家都少子化,生命怎么延续下去?
乙方:
以前我们都是凭着一股傻劲
因为听起来大家都吃了苦
但现在的社会经济 未必你凭一股傻劲是可以达到的
以前买房子容易 现在不容易
现在我会和我的孩子讲:
你要不要生小孩 全凭你自己决定
看到吗。
问题的产生,是观念的不同。
但观念的不同,却和年龄,没太大关系。
有的人保守传统,你让他们新潮和前卫,反倒是赶鸭子上架。
有的人自然就更抱有对个体的同理心,对下一代的选择相比同辈会选择放权,并不强加外力。
什么代沟问题,代际问题,说到底,不都是人的问题。
相比将催婚催生、人生走向变成陈芝麻烂谷子的下饭菜。
《老有意思》最敢的,是将温和的打法,留给互联网最痛的敏感点。
目前节目出到第四期,内容虽然不多,势头却已然够稳:
生育、婚姻、原生家庭……什么都聊。
在主张“断亲”和“逃离原生家庭”的互联网浪潮下,代沟,是贯穿两代甚至几代人不变的话题。
我们总觉得老人脱离实际,认为他们对大环境的压迫一无所知。
鸡娃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代际剥削,佛系是吃饱社会红利的时代滤镜。
但其实呢?
长辈们的心里,其实懂的都懂。
但他们碍于情面和信息差,和我们的共鸣总会有些延迟。
就像我们看到——
上节目探亲的女儿,几十年后终于等来一句母亲的道歉。
婚姻失败的母亲,依然鼓励女儿去追求爱情。
嫌父母唠叨的孩子,长成大人后终于懂得读书的重要性,可怜天下父母心。
相比闹哄哄的火箭式综艺——
它更像一趟静下心的,带观众坐上绿皮火车,读信唱歌,跳舞听琴的旅程。
没有目的地,只感觉到每一秒的前进,都通往人生的方向。
尽头不是山,也不是海,而是这个时代不可多得的安宁。
03
最后聊一个特别的人。
谁呢?
这档综艺的发起和策划人,你肯定想不到竟然会是他——
吴克群。
上一次见到吴克群,还是22年的《披哥》里。
录制结束他发微博告别,强调自己迎接所有的未知和可能。
相比在舞台上又唱又跳,这一次的吴克群,显然走出了舒适区。
他在直播里坦诚自己磋磨了两年,才做出这档综艺。
他感谢,终于有平台懂他——
“终于有一档关注普通人生老病死的综艺。
而不是悬在空中,做一些奇奇怪怪的drama”。
相较那个在八零九零后回响《为你写诗》《将军令》的吴克群。
歌手,是他在节目里最不起眼的标签。
他是年轻人的“大哥”,是旅行社的“社长”,也是叔叔阿姨随叫随到的忠仆。
除了帮忙破冰,当自来熟的气氛组外。
吴克群的作用更像扎在两代人之间的桥梁,既是传声筒,也是定海神针。
聊到原生家庭——
面对其他人的感情流露,饱受原生家庭问题困扰的年轻人,不自觉红了眼眶:
为什么我的家庭是这样的,是不是我自己有问题?
大家都来安慰他,甚至有人走上前轻轻抱住他,擦他的眼泪。
可是呢?
情绪价值显然不够。
吴克群一针见血,先消解对方不必要的内疚——
长辈带刺的话并不是恶意,你要明白,他们也不懂什么是正确的爱。
再回到房间,继续和对方讲,老一辈也想改变,但时间已经给他们定了型。
作为孩子,我们能做的只有珍惜,珍惜为数不多的温情,接受无法改变的部分。
更搬出自己的亲身经历——
母亲一直找他要钱,等她去世后才发现钱原来都存了起来,留给自己;
在世时经常说一些难听的话,什么“不要你了”、“不认你了”,伤透人心。
-你以为你是在施舍我吗?
我想我到底怎么了?
但是呢?
他同样也聊到,在母亲生命的最后,因为得了癌症只能卧床。
一辈子没有扯证的她,最后在儿子的促成下,终于签署了和丈夫的结婚证书。
这在吴克群看来,是对亲世代的补偿,也是自己力所能及的反哺。
《老有意思》的核心是什么?
相比单纯的代际沟通或老龄个体,Sir看到的,更多是一种人生宽度。
它集结了好多人。
来自五湖四海,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职业和身份的人。
但同时,这些人的区别再大,甚至往后再无交集。
你总会在节目里看到他们的对话里,言谈里,有某种东西在缓缓流动,将人们黏在一起,聚沙成塔。
身为发起人的吴克群,说了好多出人意料的话。
一个40+,见证过娱乐圈大风大浪的歌手,红于真·神仙打架的年代,却沉积下来一颗难得的实在心。
从前的歌手吴克群敢说艺人不辛苦,幕后人员准备一小时,艺人只上场五分钟,他们才辛苦;
而现在的吴克群呢?
他在节目里宽慰后辈,让他们学会放手,理解上一辈有自己的人生课题。
这是“哥哥”吴克群。
那跟我们无关
不是我们的错
他理解这群不同出身,不同年龄,不同阶层老朋友的心。
这是“晚辈”吴克群。
他把自己融进这个节目。
让所有人看到了他的另一面,老人的另一面,社会的另一面。
当然,还有理应属于一档慢综的,真正的耀眼。
这是主持人、发起人吴克群。
老人不是老人 老人是小孩
如果他们年纪那么大
六七十岁八十几岁还可以有童心
为什么大家没有办法
或许我们只是需要一个游戏 一趟旅程
在时代高速发展的阶段,总有一些细腻的东西总会被震落、抛弃。
曾经,Sir这么以为。
年纪是体感的分水岭,我们不够松弛,是因为没够火候,没到时间。
但是呢?
就像被大人诓骗的那样,等毕业就好了,等出社会就好了,等结婚生子就好了,等赚够钱就好了……
只靠等,结果永远也等不来自己的那份安宁。
直到这部综艺的出现,终于给到我们诚实的回音——
原来答案。
不是上车,不是上岸……而是上路。
它不只是电子布洛芬,抚平那层横亘在代际间的的阵痛。
更是聚焦——
聚焦百态人生,聚焦岁月无痕,聚焦那些被快节奏所掩盖的个体,把年龄活成了虚岁的人。
他们可能是八十岁,六十岁,四十岁。
可能是老师,主妇,歌手,是出走半生,归来已不再年轻的人。
但幸好,还有一个慢下来的机会,让我们真正看见他们。
就像节目最让人感动的一幕。
脱去所有身份的人,相拥在一起。
共话家常,展望远方。
这是记录的意义,旅行的意义。
也是人生在世,我们必将寻回的终局。
来源:毒舌电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