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档湖南卫视的王牌节目,走过了12个年头仍保持着“登台即焦点”的关注度,在“综N代”普遍疲软的当下实属不易。
这周五,《歌手2025》第二期即将开战。选曲还没官宣,网友们的脖子早已“伸出了二里地”。
这档湖南卫视的王牌节目,走过了12个年头仍保持着“登台即焦点”的关注度,在“综N代”普遍疲软的当下实属不易。
《歌手2025》首发歌手阵容。
与之类似的音乐综艺《天赐的声音6》,似乎没有这份好运气。
首期节目中,6对竞演组合的选曲覆盖“古早网红”和“新晋顶流”,却被不少网友暗讽,“每一首都是短视频平台上有头有脸的存在”。当张靓颖用高难度技巧演绎近期爆火的网络神曲《跳楼机》时,就被调侃像“武林第一女侠用宝剑切白菜和豆皮”。
如今,越来越多网络歌曲“攻占”音乐综艺,观众们对“镀金式改编”却冷眼旁观。
网络歌曲为何有热度缺口碑,它真的难登大雅之堂吗?
成也“洗脑”败也“洗脑”
不得不承认的是,网络歌曲很“抓耳”、很“洗脑”。
湘伴君有过类似的体验,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一首音乐后,大脑就被“魔性”的旋律搅动着,耳朵不爱听,嘴巴也会不由自主地唱出来。
打开某短视频软件,类似《kiss kiss Shy Shy(Sped Up)》《四点的海棠花未眠》《我的爱没前奏》等网络歌曲,不乏几十万、上百万的点赞。被知名歌手翻唱过的《跳楼机》《九万字》《删了吧》等,更是各平台的“现役战神”。
这些网络神曲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其以简单的旋律、直白的歌词,精准捕捉到了大众的情绪,可以像快餐一样填饱耳朵。当人们的肾上腺素因网络神曲而飙升的瞬间,“来10个周杰伦,也不是其对手”。
英国著名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安德鲁·本尼特(Andrew Bennett)曾解释过这种现象:流行文化工业能提供一个共享的、代表着群体感受性的文化资源,并被社会中的行为者们反复使用。
观察我们身边,各种网络神曲早已成为公司年会上、广场舞上的常客;还有网友将神曲评论区变成“公共树洞”,无数或煽情、或幽默、或哲理的故事,配上这些歌曲营造的宿命感、氛围感、BE感,自然而然将原本独立的音乐鉴赏过程,汇集成跨越时空的群体性狂欢。
当然,流行的并非全是肤浅的。
就像鲍参翅肚是食物,白菜豆腐也是食物。作为精神食粮,音乐同样没有贵贱之别。歌手李荣浩“力挺”网络歌曲时就说过,这些在“网络襁褓”中诞生的音乐,不分好坏,只分喜欢与不喜欢。
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上那些类似于“网络神曲红了,华语乐坛黄了”的追问,多少有些杞人忧天。
不过,也必须正视一个事实:网络神曲“被嫁接”到主流音综的舞台上,明显有些“水土不服”。
一个直观的对比是,10年前,张靓颖在《我是歌手》第三季翻唱张学友的《饿狼传说》,QQ音乐收藏量破“100w+”,网易云音乐收藏量达“67w+”;10年后,她在《天赐的声音》第六季翻唱网络歌曲《跳楼机》,褒奖与质疑分庭抗礼。
网络神曲与舞台镁光灯的不适配,很直接的原因在于,节目制作方“想捡现成的流量”,而网络神曲的“即时爽感”达不到“情感纵深”,难以满足观众“既要求传唱度,又需兼顾艺术突破”的审美期待。
正因如此,很长一段时间内,网络神曲与主流舞台之间都矗立着一道墨守成规的分界线,彼此井水不犯河水。如今,这条界限被流量之手抽开,网友们的不解、疑惑甚至是忿忿之感如潮水般涌开。
在湘伴君看来,身处这个“万物皆可神曲化”的时代,我们需要不带偏见地理解“Z世代”的表达方式,也要警惕艺术创作的同质化危机。
不能向算法低头,更不能与流量共舞
《圆桌派》一场关于“何为雅?何为俗?”的讨论中,《读库》主编张立宪说:“以前银行在培训新员工识别假币的能力时,会让他们大量地接触真钞,上班的8个小时不停地摸真钱。真钱摸得久了,遇到假钱,一下就会觉得不舒服。”
延伸到音乐审美上,也难怪不少70、80、90年代的听众对网络神曲嗤之以鼻,对怀旧金曲爱不释手了。
在某位音乐届的老前辈怒斥“华语音乐倒退了20年”时,他们甚至还会义愤填膺地表示,“那是‘神仙打架’的黄金年代,现在的‘口水歌’根本高攀不起”。
不可否认,“吃过细糠”的听众是挑剔而清醒的。但也别忘了,如今在我们看来是主流金曲的音乐,也有过“没内涵”“口水歌”的“黑历史”。
湘伴君深深记得,林俊杰带着一首《江南》横空出世时,听众的态度并不全是友善的;许嵩唱着《素颜》走进校园时,其粉丝都被称为“非主流”;还有汪苏泷、徐良等歌手,都曾站在“鄙视链”的最底端……
《江南》收录于林俊杰2004年发行的专辑《第二天堂》。图源:网络
为什么这些音乐和歌手能“口碑逆转”,无外乎是那个年代的创作环境相对单纯,赋予了其经得起岁月淘洗的魅力。
反观那些“登堂入室”却“处境尴尬”的网络神曲,要么在商业价值与艺术效果之间摇摆不定,要么在传播门槛与音乐质量之间难以取舍,自己不坚定,自然难以被坚定地选择。
要知道,听众讨厌的不是《学猫叫》,而是“被敷衍投喂”的态度。
比如,明明华语乐坛曾经百花齐放,为什么现在的作品无限趋于统一?明明有经典音乐值得选择,为什么非要将网络神曲搬上舞台?明明听众们的反响平平,为什么各大音综在“炒冷饭”“蹭热度”上不厌其烦?
有网友说,我们现在吃的是“粗粮”,喝的是“口水”,因为优质的文艺作品少了。在湘伴君看来,这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其实藏在算法、流量与利益之中。
细心的听众可能早已发现,华语乐坛多年没有产出过一张实体音专了,甚至开始出现EP取代专辑之势。更别提新一代音乐人“顶起半边天”了。
这样发展下去,大家只能在“被神曲投喂”——“因神曲反胃”——“短暂的脑内高潮”——“持续的精神麻痹”中,陷入无限循环,进而主动降低审美与要求。最终反馈到音乐制作环节,就会形成低质化生产的“完美闭环”。
可是这样真能持久为继吗?当然不能。
前几天,浙江大学校园十佳歌手大赛上,冠军选手江颢演唱的《我的祖国》刷屏网络,网友们仿佛看到了“一股清流”,真诚地称赞“这才是中国好声音”。
湘伴君粗浅地分析,网友们欣赏的,或许不是这名大男孩的歌喉,而是他那种对经典音乐大浪淘沙的态度和对个人审美决不妥协的执着吧?
毕竟,当下越是稀缺什么,人们越是珍视什么。
文 | 曹茜茜
编辑|夏 鸿
一审 | 曹茜茜
二审 | 邓晶琎
三审 | 唐 婷
来源:湘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