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魅者,大物是也:清华工科男与北大医学生共建的医学真人秀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5-24 23:01 2

摘要:对一些观众而言,“大物是也”四个字意味着“普通人与医学的联结”。2021年12月初,大物与几位北大医学博士毕业生在视频网站“大物是也”频道开设了一间“医学聊天室”,每次谈论一个与医学相关的主题,网友将它形容为医学版“康熙来了”。他和几位伙伴被比作中国的“机医五

“大物是也”账号主理人大物(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梁辰/图)

对一些观众而言,“大物是也”四个字意味着“普通人与医学的联结”。2021年12月初,大物与几位北大医学博士毕业生在视频网站“大物是也”频道开设了一间“医学聊天室”,每次谈论一个与医学相关的主题,网友将它形容为医学版“康熙来了”。他和几位伙伴被比作中国的“机医五人组”(源自韩国高分剧集《机智的医生生活》,该剧以医院为背景,讲述了五位医生好友之间超过20年的情谊,展现了平凡的医生、护士及患者的故事)。

作为非医学专业出身的自媒体博主,大物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在不同科室游走。上百位医生在他的频道里谈论不同的疾病,分享医院的故事,坦陈各自的生活。在他的剪辑和铺排下,医生这个在世俗意义上研习医学、以治病为业、尽力挽救生命的人群呈现出另一番面目:他们也会遇到“智商税”,也会吃垃圾食品,一边劝病人不要抽烟喝酒一边自己也做不到,也会满世界追喜欢的歌手的演唱会,听到伤感的歌也会流泪……

“社会上对医生的纪录片、电视剧、报道有些神话这个群体,好像医生就要高尚、无私,为病人垫钱、替病人担责……我很想让大家看到医生在生活中的样子。”大物说,“我想反映的是,医生就是真真实实的人。”

在越来越缺乏“活人感”的网络世界,大众与市场对他产出的内容给予热烈的拥抱。截至2025年5月,“大物是也”在某视频网站的粉丝超过200万,站内视频总播放量超3.6亿。他们的商单持续不断,直播成绩排在该视频网站前三,入选2024年百大UP主,获得2024年度商业影响力UP主奖。在大物和伙伴们与观众的合力下,“大物是也”成为一个难以复刻的自媒体样本。

他常说踏上自媒体这条路是“意料之外”,只是源于一次一时兴起的节目策划,却一路收获观众的支持,误打误撞走到今天。如果走进大物的故事,会发现“意外”有迹可循。他似乎为当代年轻人提供了一条可参考的自我实现路径:一个人需要具备怎样的特质、付出怎样的努力,才可以在漫漫人生路上走进适合的分岔小径,持续收获掌声、勇气与友情,实现世俗意义的成功。

大物在录制前调试耳麦(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梁辰/图)

医生眼里的世界

第一次和大物见面是在4月的一个周三,“大物是也”每周固定更新的日子。

那天发布的是《毛发医生竟然也挡不住秃?毛发专病门诊是怎么治毛的?》。大物发现很多医院有专病门诊,比如嗓音专病门诊、糖尿病专病门诊,他因此策划了“专病门诊系列”节目。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谈论这个主题,这期“出诊”的医生是来自深圳某三甲医院的皮肤科医生、毛发专病门诊医生口口。

视频的弹幕集中在几个时间段:口口在头上一抓,手上一把头发,“经常有人看门诊,问我脱发问什么不治一下。我说:‘管好你自己!’”她谈到不同阶段的雄秃,说:“人固有一脱,要么你走在头发前面,要么头发走在你前面。”这些金句和“活人语录”常令观众兴奋。她与另外五位成员讨论了脱发、脱毛、少白头等毛发相关的问题。评论区里,受各种毛发问题困扰的网友留言讨论。

这是大物的视频发布后的常态。2021年12月初,大物与相识多年的四位医学生好友一时兴起,做了一期《【Reaction】北大医学博士们看offer3是什么反应》(“Reaction”是一种节目形式,呈现观看者对节目内容的即时反应)。《令人心动的offer3》是一档聚焦医学的综艺,节目选拔了8位不同专业的医学生,在一家三甲医院进行40天实习,展现从医学生成长为医生的各个环节。

四位好友都是北大医学毕业的博士,持有执业医师资格证四年以上。他们结合自身经历,对节目进行了专业的点评和医学知识的补充:医院的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医生如何区分;见习医生和实习医生有什么不同;临床思维的要点与流程;为什么很多医生的医师服胸口上都别着一排笔……

视频发布后,点击量很快破百万,他们的专业输出为综艺节目提供了另一个观察视角,也补充了镜头外更真实的医生生活。

“我们第一次录制看了3集,大物剪了6期,播放之后,小小地出了一点圈。关注这个节目的人会把它分享给自己的医学生朋友,播放量比预想的高很多。大家评价都很好,罕有负面的声音,这在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中很难得。”参与录制的成员之一、前普外科医生大白牛说,“而且很快就接到了商单,这是很正向的激励,说明这是一件可持续的事情。我们就把这一整季综艺录完了。”

这个系列一共发布了19期视频,几位成员的性格在这个过程中陆续展露。神经内科医生斑马酱细腻、专业,工作起来很严肃,常因一些细节感动落泪;前普外科医生王阿姨风风火火,讲话一针见血,“毒舌”却不刻薄;皮肤科医生小博话不多但很有亲和力;前普外科医生大白牛陈述严谨,逻辑缜密,科普通俗易懂,对专业知识的阐释常由他完成。大物作为其中唯一的非医学专业毕业生,常常问出一些患者会问的问题,引发几位医生的讨论。五个人没有经过事前讨论,依仗多年的友情和默契,实现了角色分工。

节目录制现场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梁辰/图)

Offer系列完结后,大物的选题触角在医学之海广泛延伸。不同科室出现在他的频道:《失眠、早醒、多梦怎么办?》(精神科)《痛经?月经紊乱?白带异常?这些“妇科慢性病”什么时候该去看医生?》(妇产科、乳腺外科)《低头族怎么拯救颈椎?》(脊柱外科)……每一期都会有相关科室的医生加入,与常驻的伙伴们聊天,更多个性鲜明的医生被观众认识。

广州某三甲医院的泌尿外科医生小明参与过一次录制,录制前,大物只告诉他聊一聊自己的专业。为了确保输出的专业性,他仔细复习了一遍专业书。到了录制现场,没谈多久大家就开始聊八卦,最后关于医学的内容只是一小部分。录了两个多小时,聊得太开心,他差点没赶上回广州的飞机。

小明和大物聊过节目内容的专业标准,大物告诉他,对于涉及专业的内容,他会做严格的把控,尤其是从医生嘴里说出来的,要符合目前的医学科技和医学常识。如果谈到相关的数据,他会再三查阅确认。但同时,大物跟他强调“这不是一个科普账号”,“他不希望观众进入那个环境,点开视频,马上就觉得‘我要学到东西’,而是希望观众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同时有一些收获。”

与小明同场录制的是斑马酱、小博、王阿姨和大白牛。大物问到性生活功能障碍的问题,大家从自己科室聊起——王阿姨从心内科讲血管、斑马分析神经、大白牛讲外科相关手术——小明感觉“很像在做MDT(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由多个相关科室相互协作,定期、定时、定址进行集体讨论,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治疗方案)”。

录制过程中,小明明显感受到大物团队的氛围非常棒。跟他同场的几位常驻嘉宾是多年好友,配合默契,他作为一个“新人”,讲话几乎没落过地。他聊到门诊病患中常遇到尿频、尿急、尿不尽的问题,小博和大物问:“我小便完,还会有一截尿之后才能排出,这是尿不尽吗?”他解释:“男性的尿道很长,而且有一个弯折,尿液容易留在里面。”大白牛接着说:“随着年纪的增大,膀胱的收缩能力逐渐退化,改变体位就可以排出。”王阿姨打趣说:“那以后上完厕所就做一个wave(一个舞蹈动作,身体呈波浪形扭动)。”

“他们能考虑到彼此表达的内容,接得住嘉宾的梗,嘉宾受到激励会脑洞大开,制造更多的兴趣点。”小明说,“我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小伙伴喜欢他们的内容,他们用聊天的形式,把医生眼里的世界表达出来。”

实用类的话题也是频道的常客:《医生出120遇到的都是什么狗血剧情?打120怎么沟通更有效?》《老专家or年轻医生,你会pick谁给你做手术?》《35位医生投票:家中常备什么药?》……这些话题切中医患交叠的地带,有时会成为社会新闻中医患矛盾的爆发点。

在出120那期节目中,斑马酱分享了在120轮转的经历,从医生的角度讲述了出诊过程中遇到的病患,有无理取闹的,有无力回天的。随着吐槽,她一会笑一会哭。真诚的讲述引发了观众共情,这期播放量达到332.9万。

“医生是一个社会地位相对高的职业,如果一本正经讲述职业的不易、描述自己的苦难,可能会引起人们反感。大物通过他的频道让观众觉得我们是大家的朋友,听到朋友描述生活中的痛苦,更容易去理解他。”大白牛说。

在节目里,大物格外注意这一点。在一次录制中,几个人聊起做困难的手术,大物对王阿姨说:“在你手上已经死了很多人了。”对这个沉重的话题他们一时没能做出反应。大物暂停录制,告诉大家:“你们一定要对我这句话有反应,说清楚这不是你(医生)的责任,这个手术就是死亡率很高。不然观众会有疑虑:我的命难道是给医生随便拿来做实验吗?他们可能将这个观点传播给更多的人。”

重新录制后,王阿姨说:“每个大夫手里都会死很多人的。”斑马接着说:“手术本身是高死亡率、高风险的,不管哪个大夫做、哪个中心做都可能面临这样的风险。”大白牛和小博继而将话题又延伸到患者死亡的归责、病患做高风险手术的心态变化,很多医院不收某个病人,在医生角度是为病人考虑,希望其得到专业的救治。

“(节目受到欢迎主要是)大物的功劳,他更多在从综艺的角度录节目,他问出的问题能引导我们对一些知识做出讲述。”有时在录制期间,大白牛和几位成员都担心讲述得太平淡,但是成片出来效果很好。大白牛很佩服大物对节奏的把控,每次录制完成后,哪怕聊了几个小时,大物都能预计成片(20分钟左右)大概是什么样子。

录制前,团队成员共进午餐(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梁辰/图)

既要扮演蔡康永,又要扮演小S

大物的日常时间被填得很满。作为账号的主理人,他需要思考选题、邀请嘉宾、主持录制、现场控场、后期剪辑、商业对接、发布回复。他用《康熙来了》打比方,“一个节目理论上配的班底要一个B2(《康熙来了》导演)、一个蔡康永、一个小S,还要有音效的阿咪老师,还有后期导演等等一整个团队,但我一个人全干了。”

除了“大物是也”这个有200万粉丝的账号的更新和运营,他还要兼顾“旗下艺人”小博、大白牛、王阿姨、斑马酱等多个个人账号的内容。账号矩阵的商业对接、内容确认、后续沟通也最终汇总到他手上。

手机是他最重要的工具,他用它对接工作,拍摄日常vlog,备忘录里有几十页要做的选题——它们来自粉丝留言、商业合作和日常观察。工作间隙,他会点进各个社交平台查看粉丝留言。大数据将提到“大物是也”的帖子堆满了他的社交页面。除了常规的点赞、回复,有时他还要替嘉宾向网友解释节目中的争议和疑惑,有时还要充当客服,帮购买了周边但遇到问题的网友解决困难。

在这么忙碌的节奏中,他还在2024年年底成为了一名健身房兼职团课教练。我们第一次在北京见面时,他正准备去上他的第一节课,教授课程double dance(一种有氧舞蹈课程)。他说这能“逼自己运动”。

他所在的健身房是全国连锁,他出差多,去到哪就在哪排课,变成“全国巡跳”。每到一处都被粉丝挤满课堂,下课后排队合照。在上海时,我跟着他去一家健身房上课,下课后在健身房外拍照,长长的队伍甚至引来了保安。一位路人经过,问我:“这是哪个明星啊?”在成为教练的过程中,他也没忘记找选题:他找了几位教练,录制了一期《反差拉满!根本猜不到你的团操课教练是干啥的?》。

大物捕捉选题的意识无处不在,也不局限于医学。在北京见面那次,我坐在他不久前搬入的工作室二楼,会客厅有五把颜色、造型各异的椅子,代表着大物频道的五位初创成员。抬头是一面荣誉墙,大物矩阵获得的荣誉都摆在这里,金色的奖牌已经摆满三行。旁边挂着一幅手绘的黑色小狗——那是大物的宠物狗煤球,此画来自这一层楼的设计师、他的好朋友黄工,现就职于北京某建筑大院。

搬家本是一件对当事人非常麻烦、对观众不算太重要的事情,但大物选定这个吉屋后,召集了四位建筑师好友——也是大物频道的嘉宾,参与过《令人心动offer第四季(建筑季)》reaction的录制——各自分包一层楼,按照自己的设计风格和大物的办公需求进行设计。这场持续半年的装修被他拍成了三期视频。

第一期视频,四位常驻医生成员前往旧工作室,发现人去楼空。他带着四人驱车到达新工作室,介绍种种细节。第二期,四位建筑师现场勘景,选定楼层,绘制草图,视频开会讨论确定装修方案。完成装修的前期工作后,五人前往商场购置家具。建筑师的审美、物件摆设规则、色彩搭配技巧由此展现。第三期是工程验收,四位建筑师分别介绍自己楼层的设计细节和实际装修成果。三期视频下来,装修的标准流程得以展现,几位知名的建筑大院设计师各展所长,人格魅力渗透在镜头中。

办公室的荣誉墙(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梁辰/图)

敏锐的触觉是大物一直具有的特质。做医学系列前,他已经在视频网站拥有多条爆款视频。最知名的是模仿《王者荣耀》系列,视频里,他一比一还原游戏中的角色出场动画,因模仿程度逼真而广受好评,该系列视频的点击量单条均过百万。他的账号粉丝迎来第一波增长。

视频虽然每一段只有十几秒,但是要求很高:演员要有专业的舞蹈功底才能还原出角色动作的神韵;制作人需要掌握剪辑、会切分镜;后期需要会特效,能一比一还原动画。“市面上一整个团队下来,这样一条10秒左右的视频成本大概在2-3万元,我自己做成本是0。”大物说。他拍摄了几十条,持续数月,却一直没有出现同类竞品,“(这种视频)没人能够模仿。”

这些视频是大物人生积累的集中展现。久远的小学时期,学校办起了“兴趣班”,他在乒乓、篮球和舞蹈中选择了跳舞。高考时,他参加了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舞蹈考试,获得专业第一,从而拥有了过一本线即可入读清华的资格。就读清华机械工程系之后,他加入了校舞蹈队,舞技大涨。也认识了两位建筑系的好友,他们日后成为“大物是也”建筑师系列视频的嘉宾。

类似的草灰蛇线还暗伏在他毕业后的数个工作中:前两年,他是广告公司的媒介,学会了沟通的技巧。转行进入一家影视公司后,掌握了拍摄、剪辑、后期、字幕的能力。公司只有四五个人,特效只能外包。他在一个国外网站自学了半年,掌握了特效制作。之后离职成为一名自由导演,他学会了如何用导演思维拍摄作品。

在拍摄模仿视频时,他多年的舞蹈功底派上了用场,导演能力和剪辑功夫、特效制作也都是过往生活长出的果。

在医学系列中,有更多大物生活积累的融入。四位常驻成员是多年好友,节目中呈现的互动就是他们生活中的日常。这种情感的展露也是网友喜欢他们频道的重要原因之一,大物形容这相当于“把你和你最好的朋友最好的瞬间剪成集锦。”

“我们都是学医的,同窗时间比绝大多数关系要长,所以我们学生时期的友谊延续得更长。加上我们学历背景相似,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也类似,没有利益冲突,又都是比较随和的人,这些决定了我们的相处方式。”大白牛分析,“加上大家学医这么多年,看待问题的思考逻辑和路径趋于一致,大家更容易彼此理解。”

大物喜欢看《康熙来了》,曾仔细揣摩蔡康永的发问方式,有所得并用在了自己的节目中。“他有时候会钻一些很幼稚的牛角尖发问,也会开很冷的玩笑。但我们频道的尴尬在于,我既要扮演蔡康永的角色,又要扮演小S的角色。所以有时候我要认真提问,有时候要耍耍贱活跃气氛。”

“模仿”在他的创作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我是一个很难做原创东西的人,我的所有成就都是模仿,我一生都在模仿。”

如果追溯到更久以前,他刚做自媒体时,曾跟两位好友举办了一次PK:各自拍摄一段短视频发布,点击量更高者获胜。他想到了国外博主把特效融入到生活场景中的创意,比如一秒换衣服,或从电脑里拿出真实的钞票。他的视频由此展开:吸尘器趁他不注意吸走了他的小狗,等他回来倾倒灰尘时,小狗从吸尘器的收纳箱里蹦了出来。这条视频收获了1610万播放量、41万点赞。生活、专业、技术与创意的结合,在这时已经初见端倪。

晚上7点,大物在广州的团课结束了。在的士上,他用三倍速刷着最新一期的视频,一会截图,一会回复留言,一会处理视频的错漏。在一个红绿灯路口,他抬起头,说:“这基本就是我的日常,但是我现在……很好。”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张明萌

责编 陈雅峰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