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请吃饭》两季主咖梦幻联动,南大午餐会上演“神仙打架”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5-24 23:05 2

摘要:“下饭综艺”《教授请吃饭》从线上火到线下,同学们都想吃上这顿“文化餐”。5月24日,《教授请吃饭》第二季线下午餐会在鼓楼校区举办,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兴无、教授苗怀明两季主咖梦幻联动,和大家聊起“教授请吃饭”的历史文化与背后故事。现场座无虚席,同学们听得津津有

现代快报讯(记者 于露/文 顾闻/摄)“下饭综艺”《教授请吃饭》从线上火到线下,同学们都想吃上这顿“文化餐”。5月24日,《教授请吃饭》第二季线下午餐会在鼓楼校区举办,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兴无、教授苗怀明两季主咖梦幻联动,和大家聊起“教授请吃饭”的历史文化与背后故事。现场座无虚席,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在南大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中聊运河文化

大烫干丝、盐水鹅、扬州狮子头、文思豆腐羹……“老饕”都熟悉,这是经典的淮扬菜品,同时也是《教授请吃饭》第二季的菜品,这一季,徐兴无教授带着同学们在家乡扬州,品淮扬菜、聊运河文化。

“这次我们之所以到扬州,是想结合南京大学收藏的古籍善本《扬州画舫录》,带同学们深入了解大运河文化。”徐兴无说,希望借此契机培养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识、对江苏文化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扬州画舫录》是本季餐桌上的一道“大菜”。这是乾隆年间,扬州文人李斗所写。用徐兴无的话说,“这本书是中国比较早的一本《城市旅游指南》,尽管作者的意图不是这样。乾隆皇帝的船在扬州经过的地方,就是这本书写作叙事的线索。”

徐兴无介绍,书中记叙的是乾隆时期最为繁华的扬州。《扬州画舫录》也给扬州留下了丰厚的美食遗产,比如写到茶肆设在花园之中,多以花草为店名,现在扬州有名的茶社名称也多带“春”字,如富春、冶春、熙春、共和春。

“其实‘画舫录’也是大运河的发明,大运河要负责运中国的盐,运盐的船底很平、很宽,这些船在退役后就被改造成游船,上面搭一个棚子,就进入到旅游产业了,这就是《扬州画舫录》名字的来源。”徐兴无介绍,《扬州画舫录》清乾隆六十年(1795)自然盦刻嘉庆印本就保存在南京大学图书馆中。

“事实上,我们今天吃的每一道菜里面,喝的每一口茶里面都有运河的水,运河滋养出各种美食跟物产,运河边的人也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我们这有运河的水,有江淮的盐,还有里下河的鱼和米,才有这一桌好菜,这才是中国大运河美食的根基。”徐兴无说。

“教授请吃饭”创始人竟是孔夫子

除了线上午餐会,南京大学还发起了一场同样令人期待的线下午餐会。当天,《教授请吃饭》第一季的主咖苗怀明教授也受邀来到了现场。

第一季时,苗怀明教授在南京棋峰试馆与四名学生说美食、聊爱情、谈“诗酒风流”……提及当时创作拍摄经历,苗怀明讲起了南京大学的传统。原来,在南京大学,教授请学生吃饭是传统,黄侃、吴梅等优秀学者除了课堂的教学,很多时间会带学生去吃饭。“从南大校史上来讲,我们拍这个片子也是为了展示南大的生活,老师和学生本来就应该这样。”

他还提到,同学们现在课业都比较忙,文学院老师特别提倡“好好吃饭”,“我们也是通过这个片子让大家看到,我们真的是吃饭,吃得很开心。吃得很开心,那么我们做学问、做科研不就可以做好吗?没有什么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如果一顿饭解决不了,那就再吃一顿就行了。”

追溯“教授请吃饭”的历史,徐兴无就提到了孔夫子。他说,第一个“教授请吃饭”的创始人是孔夫子。大家可以在《论语》乡党篇中看到,他的学生居然记录了那么多孔子吃饭的场面。孔子一方面对美食很感兴趣,他很热爱生活,同时他对饮食里包含的文化,他对饮食的场合,是非常重视的。“事实上,我们也可以想到孔子跟他的学生之间一定有饭桌上的学习,一定有通过吃饭来演习礼仪。由此来看,吃饭不仅是中华礼乐文化优秀传统,也是我们优秀的教育传统。”

在徐兴无看来,大学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格,而培养人格就必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风雅传统带进大学。

现场,主持人还“八卦”起两位主咖平时的点菜日常。当被问及“苗老师说,徐老师您是他的追星族时”,徐兴无给出了风趣回应,现场氛围非常轻松。

AI思辨“大餐”端上午餐会“餐桌”

人工智能时代,一场关于AI探索的讨论也被端上了午餐会的“餐桌”。

在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于京东看来,技术已经不可避免地强势介入了我们的生活,当然也包括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AI技术可以像人一样思考,但是它能否成为思想家?”于京东说,AI可以作为我们未来考察人类文明的一个变量,但是否是一个决定性的变量,可能还是需要历史给出答案。

“之前我们应该学习的东西,到今天依然要学会;之前我们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到今天我们还要去学。为了能够在人工智能时代,在人与机的伦理当中让人占主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俊翔说,非常有信心在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协同背景下,教好同学们如何运用智能、智能运用语言,同时用所有机器带来的便利教学生,两者相加正向推动。

“机器不可以做的是什么?是创造、个性、情感的东西。”苗怀明教授说,自己去年带着同学们一起用AI续写《红楼梦》,布置花式作业时也要求学生使用AI,“比如说鲁智深正在倒拔垂杨柳,如果你在现场会发生什么?将机器写的内容与自己写的对照,并用机器生成合影图像。”在他看来,人工智能应该成为一个很好的学术助手,而不应该成为作弊的利器。“我觉得,我们将来应该与AI和谐共生。”

在徐兴无教授看来,如果哪一天机器人的世界比人类还有道德感、还要有文化,那不是人类的悲剧而是人类的成功。“但是机器人能长成什么样,取决于我们对自我的认识,这恰恰是人文学科最大的责任。也就是说,我们对未来的判断还是要靠我们的历史经验、人文判断、道德判断,这也是我觉得像南京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中,通识教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特别重要的地方。”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