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夏天,综艺圈的 “美食战场” 彻底炸了 —— 三大视频平台同时入局 “厨综”,腾讯《一饭封神》率先开播,用 “大逃杀” 赛制、纪录片质感,把厨师综艺玩出了 “生死局” 的味道!
今年夏天,综艺圈的 “美食战场” 彻底炸了 —— 三大视频平台同时入局 “厨综”,腾讯《一饭封神》率先开播,用 “大逃杀” 赛制、纪录片质感,把厨师综艺玩出了 “生死局” 的味道!
刚播第一期,就有人说 “像看《黑白大厨》中国版”,有人骂 “淘汰太狠”,还有人被 71 岁 “灶台老顽童” 的故事看哭…… 这档厨综,凭什么让观众追更?
《一饭封神》的赛制,用 “残酷” 两个字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高淘汰率:100 位厨师参赛,第一轮就淘汰 84 个,只剩 16 个能进入 “大厨局”—— 相当于每 6 个厨师里,只有 1 个能留下;现场硬核要求:高汤要现场熬(不能用预制料)、面皮要现场擀(不能买现成的)、风干环节要用吹风机压缩到 1 小时(原本需要 8 小时)—— 有个厨师熬高汤熬到手指发抖,说 “比高考还紧张”;“无表情” 评审:评委试吃时全程不说话,只给 “通过” 或 “淘汰” 的手势,厨师站在旁边等结果,手心全是汗 —— 有个年轻厨师说 “我盯着评委的嘴,看他嚼了 3 口,就知道自己要被淘汰了”。这种 “生死局” 的赛制,彻底打破了以往厨综 “温和竞技” 的模式,把厨师的 “能力 + 心理” 都逼到了极限,也让观众看的时候 “捏一把汗”—— 有网友评论:“比看选秀节目还刺激,生怕自己喜欢的厨师被淘汰!”
《一饭封神》的另一个亮点,是用纪录片的方式拍综艺:
没有夸张的声效(比如 “叮!” 的得分声),没有花字(比如 “这道菜太香了!”),甚至没有太多剪辑 —— 评委试吃的镜头,就是 raw 的 “咀嚼 + 表情”,厨师后采的独白,就是 “我刚才手抖了”“我怕评委不喜欢” 的真实反应;比如 “九转大肠” 的话题点,节目里没有刻意炒热度,只给了评委试吃的几个镜头,和厨师的一句 “我做了 10 年大肠,就怕今天栽在这”—— 这种 “留白” 让观众自己去感受紧张,比刻意煽情更戳人;选手的 “匿名代号”:比如 “灶台老顽童”(71 岁,做了 50 年香辣蟹)、“伦敦面条女王”(在伦敦开面馆,让老外学用筷子)、“野厨美叔”(做 “一鸭十吃”),这些代号比本名更有记忆点,也让观众记住了 “厨师背后的故事”。《一饭封神》刚播,爱奇艺、优酷的厨综已经在路上:
爱奇艺《美味的胜利》:12 位精英名厨 vs90 位民间草根,“阶层对抗” 赛制,比如 “精英厨师用高端食材,草根用家常食材”,比谁做得更 “有温度”;优酷《炙热游戏:百厨大战》:近百位厨师,用 “中国食材” 做命题(比如 “用豆腐做 10 道菜”),赛制是 “生存挑战”—— 每一轮淘汰 20 人,直到剩下最后 1 个冠军。这三大平台的 “厨综对决”,其实是在抢 “美食综艺” 的 “新赛道”:以往的美食综艺要么是 “探店”(比如《舌尖上的中国》),要么是 “明星做饭”(比如《中餐厅》),而今年的厨综,更强调 “厨师的成长”“专业的竞技”“文化的传承”。
为什么三大平台都抢着做厨综?因为美食综艺的 “变现能力” 太强了:
厨师个人 IP:比如《一饭封神》里的 “灶台老顽童”,节目播完后,他的香辣蟹店肯定会火 —— 有网友已经去搜 “在哪里能吃到老顽童的香辣蟹”;餐饮产业联动:节目里的 “好食材”“好厨师”,能直接带动线下餐厅的流量,比如 “野厨美叔” 的 “一鸭十吃”,说不定会有餐厅找他合作;文化传承:比如 “伦敦面条女王” 的 “中国面条”,“灶台老顽童” 的 “传统香辣蟹”,这些故事能让观众记住 “中国美食的味道”,比单纯讲 “文化” 更有效。《一饭封神》刚播,就引发了 “太狠了”“太真实了” 的讨论,有人说 “比选秀节目还刺激”,有人说 “终于有像样的厨综了”。
接下来 8 月,爱奇艺、优酷的厨综要播了,你期待吗?你喜欢 “大逃杀” 赛制吗?你想看到什么样的厨师故事?评论区告诉我,咱们一起追更!
来源:小喇叭一点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