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2025》终极轮盘启动!网友:这节目到底是听歌还是等翻车?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7-31 13:56 1

摘要:明晚周5,《歌手2025》的揭榜战总决赛就要拉开帷幕了。作为一个跟了好几季的老观众,看着铺天盖地的热搜和渲染到极致的气氛,心里反而滋生了几分难以言喻的感受。音乐的盛宴,似乎正悄然滑向另一种轨道。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明晚周5,《歌手2025》的揭榜战总决赛就要拉开帷幕了。作为一个跟了好几季的老观众,看着铺天盖地的热搜和渲染到极致的气氛,心里反而滋生了几分难以言喻的感受。音乐的盛宴,似乎正悄然滑向另一种轨道。

犹记得节目最初官宣时的沸腾,想象着顶级的音浪碰撞该是何等壮观。可如今,看着那份被热烈讨论的“悬疑”揭榜歌手名单和网上流传的各种“剧本”预测,我有点茫然。胡海泉大哥选择重新站上舞台,带着“羽泉”时代的深深烙印,本身已是巨大的勇气象征。只是他选了那首被短视频循环播放到有些俗滥的《爱河》,老歌迷如我难免心中犯嘀咕:这究竟是深思熟虑的唤醒情怀,还是在流量洪流中的一次试探?情怀的分量,此刻似乎蒙上了一层难以预料的赌注。

云飞的《鸿雁》依旧稳如磐石,那浑厚宽广的嗓音描绘出的草原画卷,永远令人心旷神怡。但在这满屏“悬念”、“神曲能否掀翻”(意指某些描述)、“死亡轮盘”(指赛制)的讨论中,这样纯粹动人的歌声,竟莫名显得孤独起来。

格瑞丝选择《I Have Nothing》无疑是勇敢之举,毕竟前一场高音的瑕疵令人捏汗。网络上传闻她幕后彩排调整了多处,甚至有分析称副歌悄悄降了半音。技术的精算本无可厚非,但当我读到“胜负天平被精密计算悄然拨动”这样的猜测时,还是会忍不住思考:在最考验即兴魅力与情感爆发力的直播现场,过度的“设计”是否会无形中削弱那一刻的真实感染力?音乐的灵魂,能在多少次的精确微调后依旧鲜活如初?

说到赛制,这次揭榜战的规则确实充满戏剧张力。返场歌手可优先选择揭榜歌手的前3名对战,剩下的再由其他揭榜歌手逐一挑战。这个设计初衷或许是为了制造强强对话或绝地反击的效果。看到很多人为李佳薇担忧,推算她可能被不同歌手轮番挑战而“双杀”出局的概率很高。我的心情很矛盾,渴望看到爆冷的精彩,又心疼可能沦为“牺牲者”的好声音。将一场顶级音综的关键环节比作“轮盘赌”的直播,即使是以网友口吻,也实在过于残忍了。

再看挑战者们,把自己逼到了极致。陈楚生敢动徐佳莹那首《行走的鱼》,甚至改了副歌关键的6个转音。那份倔强让我仿佛看到了多年以前初出茅庐的他。只是此刻台下,坐满了更多以Z世代为代表的新观众,我们这些老歌迷耳中“炸裂的感动”,在新生代耳中或许已换了另一番标准。他的大胆,是怀旧的孤勇,还是能穿透代际的音乐表达?

林志炫一贯的音乐实验精神这次选择在总决赛放大招,将莫文蔚两首冷门情歌编织进德彪西《月光》的意境。这绝对是我个人最期待的声音探索。然而,在决定去留的生死局做先锋尝试,风险和赞誉必然并存。艺术追求值得敬重,只是上一次观众集体“切歌”的记忆犹新,不禁担忧:如此“超前”的表达,能否在最需要“共情”的直播赛场上,找到足够的知音共振?

节目的信号也并非无迹可寻。海报上艾莉西亚·伊芙琳在无声中悄然占据中心位,返场歌手手握宝贵的“挑战选择权”……这些细节,难免引发像我这样的普通观众对节目平衡性或戏剧化的揣测。当资本的逻辑与收视的需求与最纯粹的音乐理想产生碰撞时,哪个因素更能主导舞台的灯光最终落点?这是个敏感却绕不过的问题。

明晚周5,所有的猜测、渲染、计算都将失去意义。我真正关心的是:

• 胡海泉的情怀炸弹,是引爆记忆的温暖回响,还是被“烂大街”旋律冲淡的叹息?

• 格瑞丝经过调整后的《I Have Nothing》,能否将那份不顾一切的情爱呐喊唱进人心深处?

• 李佳薇,是否能有足够的“剧本外”幸运和实力,避开成为规则“炮灰”的可能?

《歌手》系列走到今天,已不仅仅是一场歌唱比赛那么简单。它更像一面巨大的棱镜,映射着流行音乐在当下复杂语境中的所有迷思与光亮:经典情怀与时代快消音乐的张力,技术理性对艺术表达的潜在压制,精心设计的规则如何深刻影响选手命运,以及资本与收视驱动下真实音乐力量的境遇。

直播结束时,聚光灯熄灭后,留在观众心中的,会是什么?是最初被某个纯粹声音瞬间击中的战栗?还是赛后津津乐道的赛果逆袭、戏剧冲突?我依然期待听到能穿越喧嚣、直抵灵魂的声音。毕竟,走到最后的那个“歌王”,无论TA是谁,我们最该铭记的,应是歌声本身那打动人心的力量,而非TA是否是这场庞杂而精密的综艺游戏中最会游走其间的那一个。明晚周5,让我们听歌吧。 (舒付春)

来源:体验趣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