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心语丨生命链接 与父同行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7-31 19:13 1

摘要:6月13日,在父亲节来临之际,《心安心语》节目围绕“生命链接 与父同行”这一主题,与滨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郭辉深入探讨了父亲角色的多重意义与挑战。

6月13日,在父亲节来临之际,《心安心语》节目围绕“生命链接 与父同行”这一主题,与滨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郭辉深入探讨了父亲角色的多重意义与挑战。

郭辉,滨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滨州市预防医学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任医师,国家人保部认证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服务师。

嘉宾介绍

何以为父:角色的心理学解读

从心理学角度看,“父亲”这一角色有着丰富内涵。精神分析学派强调“父亲的象征功能”,代表秩序、界限与规则。在孩子成长中,父亲引领孩子走出“母子二元共生”,进入更具社会性的人际互动世界。甲骨文中“父”是右手持棒之形,《说文解字》释为“家长率教者”,点明父亲即规矩的象征。而现代心理学倡导“情感在场”的父亲,靠理解和共情影响孩子。真正的“为父之道”,是有自我责任的觉醒,愿意为孩子建立边界、提供榜样,并保持温暖稳定的情感链接,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

“足够好的父亲”:温暖而真实的陪伴

心理学家迈克尔·戴蒙德提出“足够好的父亲”概念,借鉴了温尼科特的“足够好的母亲”。“足够好”并非要求父亲完美,而是在关键时刻稳定陪伴,不过度控制和干预。这样的父亲靠理解和共情影响孩子,不追求无所不能,承认自身局限,放手让孩子追寻自我。他引导孩子调节情绪、接受挑战,成为孩子成长中可依赖的“真实大人”。

理解“父爱如山”:打破沉默的隔阂

传统文化中,父亲常被视为家庭支柱,爱多表现为行为照料和责任担当,而非语言交流。这种沉默的爱虽厚重,却易造成亲子隔阂。孩子可能误解父亲不在乎自己,父亲也不知如何表达情感。实际上,用心倾听、鼓励话语、参与身影都是爱的信号。尤其在孩子青春期,父亲的情感表达和良性互动对孩子自信心塑造和性别角色认同至关重要。我们应重新审视传统观念,让父爱更轻盈、灵动。

父爱影响:多维度塑造孩子心理

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影响深远。一是提供安全感与规则意识,其情感稳定和行为一致助孩子形成安全感和对世界的信任;二是助力性别认同与人格建构,男孩以父亲为男性形象参照,女孩通过父亲建立异性关系模板;三是帮助孩子建构情绪调节能力,父亲健康表达情绪,孩子更易具备良好调节和应对能力;四是提升自我价值感与社会信心,父亲的肯定让孩子内化强烈自我价值感,更好融入群体。

父子关系:随时间流转的“心理季节”

父子关系如四季更替,各阶段有独特任务。婴儿期,父亲是“安全锚点”,通过肢体接触传递安全感;童年期,父亲需平衡规则与冒险,既制定规则又陪孩子冒险;青春期,父亲应退居幕后,成为“隐形守护者”,尊重孩子决策权;成年早期,父亲从“教导者”变为“盟友”,平等交流;中年后,父子和解,实现二次成长。

应对冲突:化解父子关系的紧张

父子冲突常见于孩子青春期,源于孩子追求独立与父亲权威的碰撞。孩子渴望独立又需认同,父亲用自身标准衡量孩子,易产生落差和对抗。父亲应调整角色,成为“同行者”和“引导者”,将冲突转化为成长机会。处理冲突可构建情感安全通道,学会倾听;以“感受”代替“判断”,避免责备;共同寻找互动方式,增进连接。

父亲挑战:社会转型下的角色焦虑

当代父亲面临传统与现代角色期待的矛盾。传统要求父亲刚毅、理性,现代育儿观则强调情绪参与和亲子互动,这使父亲陷入焦虑,不知如何“有效在场”。职业压力和社会评价也增加心理负荷,让父亲怀疑自己。建议父亲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学习育儿技能,给自己喘息空间,平衡角色。

修复父爱:弥补缺席的影响

父爱缺席对孩子影响深远,男孩可能有“男性认同危机”,女孩在亲密关系中寻找安全感,还可能出现代际传递问题。成年后修复与父亲关系,可从细节切入打开交流缺口,学会“情感翻译”理解父亲话语含义,创造仪式感重建信任。

父亲节,并不仅仅代表一种节日仪式,更是提醒父亲们勇于去表达情感、与孩子共同成长。每个父亲都在成长中学习爱,愿父亲们相信自己的温柔、倾听和成长是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建立真实有爱的生命链接。

播出时间:每周五17:45—18:30

播出频道:FM95.7滨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

24小时免费咨询电话:2220107、400-0543-525

编辑:何颂一

审核:高 嵩

来源:滨州网

相关推荐